尹波|又一出“迁徙寻母记”!它属于中国足球,不属于足球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2:53 点击次数:124
津门虎,曾经的天津泰达,再往前追溯,还有天津三星,这支球队,名字变了,主场也变了。从天津到 Hohhot,再搬回天津,兜兜转转,像一个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母亲的孩子,不知归宿在何方。中国足球的版图上,这样的“迁徙寻母记”可不是个例。球队搬家,改名换姓,似乎成了家常便饭,留下一地鸡毛,还有那些不知所措的球迷。
想当年,北京国安,上海申花,这些老牌劲旅,主场扎根,球迷一代代传承,那才叫足球俱乐部的底蕴。
看看欧洲,百年豪门,哪个不是屹立一方,球迷和球队,荣辱与共,那才叫足球的魅力。可咱们呢?今天在这,明天在那,球迷的心,跟着球队四处漂泊,这滋味,真不好受。数据说话,近十年,中国有多少球队搬迁、改名?恐怕数都数不清。有的球队,从南到北,跨越几千公里,这哪里是踢球,简直是“万里长征”。
钱,是最大的问题。小球队,没钱,活不下去。球员薪水,场地租金,哪一样不要钱?
门票收入,赞助,杯水车薪。为了生存,只能四处搬迁,哪里给钱去哪里,像个流浪的孩子,居无定所。还记得当年的大连万达吗?叱咤风云,最后还不是因为资金问题,黯然离场。有些球队,傍上了大款,以为从此高枕无忧,结果大款撤资,球队立马陷入困境,不得不另寻出路。
扎根社区?球迷文化?这些在很多中国俱乐部看来,都是奢侈品。欧洲的俱乐部,从小培养球迷,社区里的孩子,都是球队的未来。
球场,不仅仅是比赛的地方,更是社区的中心。可在中国,很多俱乐部,和社区没啥联系,球迷基础薄弱,像浮萍一样,没有根基。
体制问题,也是绕不开的坎。以前,球队都是体工队,依附于政府或企业,没有独立性。现在,虽然搞了职业化,但一些俱乐部仍然摆脱不了“等靠要”的思想,缺乏长远规划,经营管理混乱,最终只能走上迁徙的道路。
看看欧洲那些百年豪门,扎根社区,球迷忠诚,商业模式成熟,这才是一个足球俱乐部该有的样子。
#体育贺岁季#